Substrate-independent, Schiff base interactions to fabricate lysine-functionalized surfaces with fibrinolytic activity
Xiao-Wen Lu, Wei Liu, Zhao-Qiang Wu*, Xin-Hong Xiong, Qi Liu, Wen-Jun Zhan, Hong Che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6, 4, 1458-1465.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39/C5TB02605A

血栓的形成是血液接触材料设计上的一大难题。解决的其中一种方法是模拟人体纤溶系统,将赖氨酸配体(带有自由羧基和ε-氨基)共价结合在聚合物材料表面,当材料与血液接触时,材料表面的赖氨酸配体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从血液中优先吸附到材料的表面并被组织型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原位激活转化为血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有效的溶解材料表面形成的初生血栓。虽然模拟人体纤溶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生物材料表面引发的血栓形成问题,但目前发展的将赖氨酸配体接枝在材料表面的改性方法往往需要在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机溶剂中通过复杂多步反应实现,且由于制备血液接触器械的材料品种多样(如PU、聚二甲基硅氧烷、PVC、不锈钢等),不同材料表面化学性质的差异导致成功地用于一种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往往不适用于其它材料,这些都限制了其潜在的实际应用前景。而通过席夫碱的共价作用形成的自组装层可在室温、环境友好的水相条件下可在多种材料表面快速形成高稳定多层功能膜。本研究通过席夫碱反应,将带有赖氨酸配体的聚合物(APMLys)通过室温水相条件结合到不同基材表面,并发现其有很好的溶栓效果且无明显溶血现象,在研究具有纤溶功能的血液接触材料的设计上开辟了新的新途径。


 

苏州大学大分子与生物表界面实验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7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Powered by sudytech